锂电池正极材料
锂电池是指电化学体系中含有锂(包括金属锂、锂合金和锂离子、锂聚合物)的电池。
- 词条目录
- 1.1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定义
- 1.2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主要产品分类
- 2.1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 2.2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 4.1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规模分析
- 4.2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定义与分类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定义
锂电池是指电化学体系中含有锂(包括金属锂、锂合金和锂离子、锂聚合物)的电池。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主要产品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锂电池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图表1:锂电池分类列表
分类依据 | 具体类别 |
按所用电解质材料 | 液态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 |
按外型 | 方型锂电池、柱形锂电池 |
按外包材料 | 铝壳锂电池、钢壳锂电池和软包电池 |
按正负极材料 | 钴酸锂(LiCoO2)电池、锰酸锂(LiMn2O4)、磷酸铁锂电池和一次性二氧化锰锂电池 |
按性能用途 | 高容量锂电池(用在手机数码产品上)、高倍率锂电池(用在电动车、电动工具及飞机模型上)、高温锂电池(用在矿灯、室上灯饰、机器内置后备电源上)、低温锂电池(用于室外环境)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锂电池的发展,正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受益。
图表2: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政策名称 | 相关内容 | 影响分析 |
《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产品规格尺寸》 | 从外形尺寸、标称电压、安装方式、充放电接口等方面,对非折叠式电动自行车所使用的外置式锂离子电池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 | 提高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的比例,对多元材料、磷酸铁锂等的需求产生有效拉动。 |
《电池行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 在相关镍镉电池和铅蓄电池应用领域推广锂电池,采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和氢镍电池替代镉镍电池,一方面减少废镉镍电池产生量(减少镉耗用总量约3%),另一方面提高动力电源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动力锂离子电池和氢镍电池技术的重点为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电池系统管理技术。 | 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以及开发,有利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发展。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明确将“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动力系统纳入新能源汽车补贴范围,且补贴力度远大于铅电池系统。 | 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有利于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 |
《分离膜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 | 提出加快高性能新能源电池隔膜的产业化开发(包括质子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及钒电池等),实现批量规模化生产,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有利于锂电池成本的下降,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推广,有利于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进一步推广。 |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通知》 | 规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五个城市试点。随后,财政部等4部委又联合下发通知,在2009年13个城市试点公交、出租车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上,增加天津、海口、郑州、厦门、苏州、唐山、广州等7个试点城市,从而将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扩大至20个。 | 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对正极材料的开发应用有利。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行业专利申请数分析
截至2013年6月,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总数为188项。近年来,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申请专利数呈现上升趋势,到2012年申请数达到40项,较上年略有下降,2013年1-6月累计申请6项。
图表3:2004-2013年6月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变化图(单位:项)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行业专利公开数量变化情况
2004-201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的专利公开数量主要呈现上升态势,2011年公开专利数为26项,到2012年公开专利数为47项,为近年来最大值;2013年1-6月,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专利公开数量为31项。
图表4:2004-2013年6月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相关专利公开数量变化图(单位:项)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从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专利技术申请人构成来看,江苏科捷锂电池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最多,有6项;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南大学排名第二,为5项。
图表5:截至2013年6月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相关专利申请人构成图(单位:项)
申请人 | 专利数量 |
江苏科捷锂电池有限公司 | 6 |
南京大学 | 5 |
厦门大学 | 5 |
中南大学 | 5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4 |
陕西科技大学 | 4 |
新乡市格瑞恩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4 |
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 | 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4 |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4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4、行业热门技术分析
从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的专利技术申请分布来看,H01M4/00分布量最多,拥有157项专利技术;其次是H01M10/00、C01B25/00,分别有33项和26项,其余的均在20项以下。
图表6:截至2013年6月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相关专利分布领域(前十位)(单位:项)
专利类型 | 专利领域 | 数量 |
H01M4/00 | 电极(用于电解法的电极入C25) | 157 |
H01M10/00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 | 33 |
C01B25/00 | 磷;其化合物 | 26 |
C01D15/00 | 锂的化合物 | 12 |
C01G45/00 | 锰的化合物 | 12 |
C01G53/00 | 镍的化合物 | 7 |
C01G49/00 | 铁的化合物 | 6 |
B01J19/00 | 化学的,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一般方法,及其有关设备 | 6 |
C01G1/00 | 伞的特殊折叠或伸缩 | 6 |
C01G31/00 | 钒的化合物 | 5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产业链分析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锂、钴、镍、锰、铁等资源,其下游行业主要是锂电池。
图表7: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产业链结构图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规模分析
2008-201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锂电池下游行业中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投资加大等。2011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约3.1万吨,到2012年产量增加至4.4万吨,同比增长39%左右。
图表8:2008-2012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及增长情况(单位: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07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销售量仅为11800吨,到2011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销售量为29450吨,同比增长33.02%。从市场规模来看,2011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为62亿元,同比增长8.77%,到2012年市场规模增加至71亿元,较2011年增长14.52%。
图表9:2008-2012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行业财务指标、经济指标、效益指标等更多内容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
湖南杉杉户田新材料有限公司
宁波金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瑞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博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云南玉溪汇龙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浩润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锂、钴、镍、锰、铁等资源,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大,原材料市场中锂、锰、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钴、镍供大于求。整体来看,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一般,具体分析如下。
图表10: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指标 | 相关分析 | 结论 |
企业数量 | 上游原材料市场中锂、钴、镍等的生产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 | 议价能力较强 |
应用情况 | 锂、钴、镍、锰、铁等原材料下游应用广泛,在其应用结构中只有锂和钴主要用于电池制造领域,其它原材料在电池领域的占比均较小 | 锂、钴等议价能力相对较弱,镍、锰、铁的议价能力较强 |
产销状况 | 原材料中锂、锰、铁资源供不应求,主要依靠进口弥补供需缺口,而钴、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库存高企。 | 锂、锰、铁资源的议价能力较强,钴、镍资源的议价能力较弱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购买商议价能力分析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下游行业主要是锂电池,通过综合分析,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议价能力整体较高,但针对低端的正极材料产品的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低。
图表11: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指标 | 相关分析 | 结论 |
企业规模 | 锂电池行业生产企业较多,市场集中度较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 议价能力较低 |
产品特性 | 普通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具有同质性,产品差异不大,这为下游行业提供了较高的议价机会,而对于高附加值的高端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对这类产品,下游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低。 | 对普通产品议价能力较高,对高端产品议价能力较低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整理
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1)行业间替代品威胁
目前来看,与现有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同类或相似产品很少,其它产品性能相对较低,故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间的替代品威胁较小。
2)行业内替代品威胁
在通讯电池方面,未来3-5年内,钴酸锂的主导地位将会逐渐弱化,可能出现钴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共存的现象,5年后,可能是镍钴锰三元材料独霸的时代。
从目前情况看,如果钴酸锂材料不寻求突破,在未来几年内,必被其他正极材料所代替。如果钴酸锂材料在容量和安全性上有所突破的话,其商业寿命可能会得到延续。
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
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近年来随着下游需求的拉动,盈利状况良好,利润率保持较高水平,这对新进入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行业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同时现有企业的反击为新进入者提供了较大的进入壁垒。因此,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新进入者的威胁一般。
图表12: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指标 | 表现 | 结论 |
吸引力评价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处于成长期,盈利能力等方面呈上升趋势,投资回报率较高。 | 吸引力较强 |
进入壁垒 | 1)人员壁垒:行业需要优秀科研人员,保障企业技术水平的先进度;需要熟练技术工人,保障产品质量的可靠度。 | |
2)技术壁垒:行业需要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成为制约新进入者的主要障碍。 | 进入壁垒较高 | |
企业反击程度 | 现阶段,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规模以上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意志力打击新的进入者。 | 企业反击程度较大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行业现有企业竞争分析
以下分别从竞争数量、退出壁垒、同质化程度、行业增长率和竞争层次等分析现有企业的竞争情况。综合来看,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行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多数企业集中于低端产品,现有企业竞争激烈。
图表13: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的竞争分析
指标 | 表现 | 结论 |
竞争者数量 | 企业数量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总数超过2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近50家。 | 竞争者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
退出壁垒 | 锂电池正极材料属于制造行业,固定成本比重较大。 | 退出壁垒较大 |
同质化程度 | 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实力较低,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同质化严重。 | 低端产品同质化程度大 |
行业增长率 | 近年来,行业的产销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速在15%以上。 | 行业增长率较高 |
竞争层次 | 低端产品市场竞争以价格为主,高端产品市场竞争以技术与品牌为主。 | 竞争层次较高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竞争情况总结
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中,可以看到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根据以上分析,对各方面的竞争情况进行量化,1代表最大,0代表最小,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竞争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表14: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五力分析结论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参考资料
评论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