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 词条目录
1 智能建筑行业定义
- 2.1 智能建筑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 2.2 智能建筑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 5.1 现有建筑智能化企业间的竞争分析
- 5.2 建筑智能化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5.3 建筑智能化下游的议价能力分析
- 5.4 建筑智能化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5.5 智能建筑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智能建筑行业定义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行业主体主要是指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第三阶段提供智能建筑系统设备(包括智能设备、集成系统)、安装及后维服务的企业,通常被称为智能建筑企业或建筑智能化企业。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智能建筑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如下表所示。
时间 | 法律法规及政策 | 相关内容 |
1998年 |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 规定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有的专业资质条件。 |
2005年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 将智能建筑产品与设备的集成技术研究;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开发;智能网等新业务网建设;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等列入“鼓励类”项。 |
2006年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围绕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等等,重点加强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 |
2007年 | 《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 支持重点节能工程、节能新机制的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支持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节能监管体系,推进节能运行与节能改造。 |
2007年 | 《节约能源法》 | 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对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
2010年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
2011年 |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 | 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等的智能城市管理、智能环保、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列入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
2012年 |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 明确建立财政激励机制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增长量提出要求,同时首次提出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补贴标准。 |
智能建筑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前瞻在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search.cnipr.com)以"智能建筑"为关键词 进行检索得到智能建筑技术专利申请数量的情况。1996-2000年,我国智能建筑处于规范阶段,期间行业专利技术申请数量较少;2000年之后,智能建筑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6年后,我国智能建筑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进入专利申请活跃期,可见近几年我国智能建筑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期。从目前每年申请的数量绝对值来看,我国智能建筑技术专利申请数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院智能建筑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从智能建筑技术专利申请人来看,施勒智能建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拥有的技术专利最多,高达20项;其次是深圳市中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7项,排在前十位的企业或个人累计拥有57项的技术专利。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院智能建筑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从智能建筑技术专利申请的分布来看,G05B19/00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24项,占据整个申请总量的16.67%左右;其次是H04L29/00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为9项;其余专利技术的申请数量均不超过9项。由此可见G05B19/00和H04L29/00的专利领域是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热点。
专利类型 | 专利领域 | 数量 |
G05B19/00 | 程序控制系统 | 24 |
H04L29/00 | 数字信息的传输装置、设备、电路和系统 | 9 |
H04L12/00 | 数据交换网络 | 8 |
10月4日 | 外观设计 | 8 |
E04D13/00 | 与屋面覆盖层有关的特殊安排或设施;屋面排水 | 6 |
G09B25/00 | 教育或演示用具;用于教学或与盲人、聋人或哑人通信的用具;模型;天象仪;地球仪;地图;图表。 | 6 |
3月13日 | 外观设计 | 6 |
F24F11/00 | 空气调节;空气增湿;通风;空气流作为屏蔽的应用 | 5 |
H05K5/00 | 用于电设备的机壳、箱柜或拉屉 | 5 |
G01L1/00 | 力或应力的一般计量 | 5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院智能建筑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下游建筑行业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861亿元,同比增长26.6%。
资料来源:中国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最新以及其他具体内容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能建筑行业领先企业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汉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建筑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现有建筑智能化企业间的竞争分析
以下分别从竞争者数量、行业增长率、退出壁垒、竞争层次分析现有企业的竞争情况。前瞻分析认为建筑智能化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多数企业集中于低端产品,打价格战,现有企业竞争激烈。
指标 | 表现 | 结论 |
竞争者数量 | 现阶段国内从事建筑智能化实施的企业在3000家左右,产品供应商也将近3000家左右,具有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就有1100多家。而专注于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上市公司在10家左右。 | 竞争者数量众多 |
行业增长率 | 2007-2012年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均在20%以上,2012年市场规模增速达26.61%。 | 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较快。 |
退出壁垒 | 建筑智能化行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退出成本较高。 | 退出壁垒较大 |
同质化程度 | 智能建筑设备及系统国产化水平和市场份额还是远远不够,且国货主要还是充斥在中低端建筑市场,高端市场基本被进口产品所覆盖。 | 低端产品同质化程度大 |
竞争层次 | 低端产品与服务市场竞争以价格战为主;高端产品与服务市场竞争以技术与品牌为主。 | 竞争层次较高 |
建筑智能化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的上游行业主要由电子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组成。电子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控制、视频监控和多媒体等,其成本占智能化工程总成本的比例较高。目前国内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从行业整体格局来看,电子设备行业整体上供过于求,且市场竞争充分,建筑智能化企业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建筑智能化行业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各类线、管、槽,占智能化工程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智能化企业由于采购量较大,具有一定的议价优势。
建筑智能化下游的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智能化企业的下游行业为建筑行业。在高端定制化领域,价格只是客户综合评标的考核因素之一,项目的技术,质量,节能等方面也作为考核指标,具有项目资质的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客户理解等方面都有着优势,能够提供高端定制化服务,从而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提高。
在低端领域,由于市场集中度较低,各个建筑智能化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加剧,降价是其主要的竞争策略,此时下游客户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选择空间大且议价能力将提高,建筑智能化企业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建筑智能化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建筑智能化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进入者进入成本、门槛较高。因此,建筑智能化行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小。
指标 | 表现 | 结论 |
吸引力评价 | 上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概念引入中国,由于市场对这个概念和产品不够了解,系统集成行业的利润相当可观,企业的利润达到30%-40%。随着更多的市场嗅到了这个蛋糕并进入,系统集成行业的整体利润逐渐下降至15%;有的项目建设方拖欠工程款项,导致系统集成工程利润率不足10%。随着行业壁垒的提高,系统集成公司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客户结构趋于大型化,行业利润率逐渐维持在15%左右。 | 吸引力较弱 |
进入壁垒 | 资质、规模、研发是行业壁垒。目前80%以上的建筑智能化企业徘徊在1-2千万元的平台。随着客户对提供智能建筑的企业资质、规模、研发、服务等更加看重,以及国家标准逐渐规范、行业门槛逐渐提高,智能建筑时代集中度将逐渐提高。未来前三十家企业将凭借资源、技术等优势分割大部分智能建筑市场。 | 进入壁垒较高 |
企业反击程度 | 现阶段,外资设备系统提供商以及国内知名智能建筑设备产品及服务供应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意志力打击新的进入者。 | 企业反击程度较大 |
智能建筑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智能建筑是随着人类对建筑内外信息交换、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的要求产生的。建筑智能化提高客户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较小。
参考资料
- 1.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